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,好不容易迎来大好发展局面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再度陷入困境,进入至暗时刻。
据界面报道,为了活下去,目前已有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选择将1月工资扣除一半,缓至2月20日发放,而2月和3月工资,底薪正常发放,绩效和提成却要延后到6月发放。同时,线下BD统统处于放假状态,被迫无限期待命。
回顾共享充电宝短暂的3年发展史,一路下来经历各种磕磕绊绊,可谓跌宕起伏,甚至有点悲催。
众所周知,2017年是共享充电宝元年,得益于共享单车的崛起带动共享经济概念的火爆,共享充电宝异军突起,成为资本宠儿,仅仅10天共享充电项目就获得3亿元融资,40天融资12亿元,融资速度和额度远超投资人预期。与此同时,美团、聚美等玩家也纷纷入局,好不热闹。
不过,共享充电宝开局良好并不代表其往后发展一帆风顺。相反,2018年其就迎来一轮洗牌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共享单车一地鸡毛使共享经济概念备受质疑,受此影响,共享充电宝失去资本市场的青睐,甚至有人认为其是资本寒冬时期投资人焦虑的产物,盘子小、低频次、伪需求。
共享充电宝为共享经济正名,使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资本市场重拾信心,去年12月怪兽充电喜提5亿元C轮融资便是最佳证明。不过,共享充电宝盈利根基并不牢靠,一方面所有玩家基本上是微盈利的状态,另一方面行业仍处于早期,企业间的竞争博弈和内耗会拉低行业毛利率。
这意味着,想要获得长足发展,共享充电宝企业仍需仰仗资本继续输血,前提是各项经营数据亮眼,而眼下不知何时结束的疫情成为不可承受之重,使所有玩家面临生死大考。退一步讲,即便不受疫情影响,短期内“三电一兽”也很难过上高枕无忧的日子。
除了被越来越高的门店入场费和分润压得喘不过气来,共享充电宝企业还需承担产品成本、运营成本等各方面的财务压力,对其实现持续盈利是个不小的挑战。因此,我认为,去年实现盈利或再获融资固然值得肯定,但千万不要高兴过了头,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。
共享单车成也资本败也资本,资本助推其快速起飞,也在其衰落之后无情离去。其实,还有一个事实容易被忽略,即各方资本介入后使共享单车战事升级,改变了其原有的租金覆盖成本的财务模型。如今,共享充电宝行业也面临相同境遇,在资本加持下,能否持续盈利充满变数。
入场费和分润水涨船高、租金大幅上涨,这些都是直观可见的成本、共享充电宝营收变化,势必会改变原有的共享充电宝财务模型。半年前,共享充电宝3-6个月就能回本,但现在已不好说,除了入场费因素,还与推广带屏幕的大型机柜有关,机柜本身成本在3万元左右,使回本周期拉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8月,拥有雄厚资金和渠道实力的美团在全国大规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,随着强运营能力、强品牌的美团入局,无形中给市场格局趋于稳定的”带来新的竞争压力,行业或将迎来洗牌,不排除在新一轮竞争中诞生新的独角兽。
或许,对于来说,实现盈利或再获融资并不代表商业模式已完全跑通,在不断升级的竞争推高成本的大背景下,它们需要证明自己具备持续盈利能力,未来才能迈上新的台阶。要知道,一味追求快不是本事,又快又稳地发展才是硬核功力,而眼下它们必须先渡过疫情重挫订单这个难关。